爸爸去哪|如何培养孩子的助人/分享行为?
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场景的设置,是让两个小朋友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吃早饭,但两个孩子面前的碗中,只有一个碗里有早餐,这个场景是想试探这些孩子是不是会有自发的分享行为。
在节目中,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杨阳洋(4岁)和grace在一起的时候,杨阳洋淡定的吃掉了自己的早餐,fayman(5岁)在吃自己面前的黑森林蛋糕时,面对着眼神中充满了渴望的贝儿,选择了和贝尔一起去找大人,要一块新的蛋糕,却并没有主动的把自己的蛋糕分享给贝儿,实际上,fayman最后也没有吃完自己的那块蛋糕。而年纪最大的多多(7岁)拿到布丁时,选择了把手中的布丁分了一半给joe,而两人发现布丁很难吃的时候,多多又帮助joe分担了一部分难以下咽的布丁。
这是为神马呢?
raymond
10years4monthsago
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场景的设置,是让两个小朋友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吃早饭,但两个孩子面前的碗中,只有一个碗里有早餐,这个场景是想试探这些孩子是不是会有自发的分享行为。
在节目中,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杨阳洋(4岁)和grace在一起的时候,杨阳洋淡定的吃掉了自己的早餐,fayman(5岁)在吃自己面前的黑森林蛋糕时,面对着眼神中充满了渴望的贝儿,选择了和贝尔一起去找大人,要一块新的蛋糕,却并没有主动的把自己的蛋糕分享给贝儿,实际上,fayman最后也没有吃完自己的那块蛋糕。而年纪最大的多多(7岁)拿到布丁时,选择了把手中的布丁分了一半给joe,而两人发现布丁很难吃的时候,多多又帮助joe分担了一部分难以下咽的布丁。
这是为神马呢?
这个节目反映了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状况,对于个体来讲,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能够帮助个体形成更健全的人格,防止日后不良行为的产生。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利他行为呢?
一、培养移情能力
发展心理学认为移情能力是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的情绪基础,当儿童能够对别人的悲伤产生同情时,才有可能形成帮助、分享的行为,培养移情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来进行培养,长期的纵向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在角色扮演中更好完成任务的儿童,在日后会有着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二、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健康的婴儿都会形成依恋,这种依恋,除喂食以外,加强接触,给他们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已成为儿童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依恋对象。实验发现,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对后期行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无法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可能出现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如在对罗猴的研究中发现,“失恋”时间较长的婴猴,行为出现明显异常:自己咬自己,走路身子摇晃,性格孤僻,成年后不适应社交等。父母与儿童之间经常的互动,与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更好的作用。
三、鼓励与强化利他行为。
实际上,很多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能够认识到同伴的悲伤等情绪,却不一定会形成帮助的行为。很多儿童在产生同情而让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会选择忽略同伴的情绪或者逃避这些场景,而不是提供帮助来让自己获取愉悦感。就像我们有时候看到街边的乞丐时,会选择快步走过以避免自己同情心的泛滥一样。因此,父母需要鼓励儿童去形成亲社会行为,同时要对儿童的分享、帮助行为有更多的表扬,来不断强化儿童的这种利他行为。
四、树立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儿童性别定型化行为(如男孩都表现为男孩子气,女孩都表现为女孩子气)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的。班杜拉也通过一组实验发现,儿童的行为(已不再局限于性别定型化行为)不仅仅通过强化,还能够通过观察习得,而且他们认为,模式的行为可以影响儿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所以,他们主张用呈现模式的方式来培养亲社会行为。
如有一个很典型的实验介绍:让孩子们观看一个成人的滚木球游戏,这个成人把赢得的一部分奖品捐赠出来作为穷苦儿童的基金,然后让这些儿童单独玩这类游戏,结果他们把奖励所得捐赠出来的数量远远超过没有观看过成人模式的控制组儿童。即便实验后过了两个月,这些实验组的被试与不同的实验者在一起仍然很慷慨,说明模式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或在学校教育中,为儿童树立榜样,也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
以上为全部内容